在中文教室, 我们学生们说不清楚我们想说的东西的时候,老师帮助我们,”翻译”和改正我们的文章,说得很清楚,很简明.
大致他没用难的单词,复杂文法. 他用的词总和文法是都我们已经知道[应该学好]了的. 一次听他做的文章,我就觉得”为什么我想不到那么简单的用法?”
我觉得它大概因为这两个原因. (今天学了: 我有客观的根据的时候,用”大致”, 不太有根据的时候, “大概”. 日语有”大概”没有”大致”, 所以我们一直用”大致” – 很容易用, 可是常常奇怪 – 老师告诉我们,我同意 😉
1. 我们学生们知道因素,还没知道关系. 怎么用的时候流利? 看和听和读正确用法的时候,我们觉得应该消化了那个用法-可是我每次失望-好像菜. 虽然我可以区别好吃不好吃, 但是我不可能自己做菜.
解决这个问题,我只知道一个办法. 听很多的时间, 说很多次, 读很多书. 习惯中文. 学习办法的质量没有那么关系. 量很有关系. 重复一个词,一个用法好几摆次, 才体会(消化). 我学英语学了二十多个年, 最近三个年才理解英语自然的流. 记得很多词不是最重要的, 体会用法是最重要的(可是最难的). 我们日本人在学校(高中)里,学英语的时候记得很多(太多)词, 太多文法. 用这个办法不能体会语言, 我们都说”日本的英语教育完全错了” – 可是, 成人以后学汉语的时候,我们完全忘了这个教训.
2. 我们不习惯说”本质”, (太)习惯表现”具体”
如果我想表现清楚,我一旦要”抽象翻译”我的日语- 划掉枝节,拿到核心. 这个一点,我做了别的表现, 还是日语, 可是意思比较清楚.以后, “具体翻译” – 翻译汉语. 看来, 一般的(现代)日语用法不太有这个抽象翻译 – 大概都用具体词 –
(我想提出一个例子,可是已经太想睡的)